天蓝、地绿、水清、景美,海淀正描绘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除了自然禀赋优越,近年来,大数据赋能也使海淀各类污染物治理变得更高效,“城市大脑”的建设不断强化着大数据智能化管理,也让海淀生态环境精细化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与污染物一起退出海淀舞台的还有各类“散乱污”企业,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海淀区已逐步形成现代“高精尖”产业体系,绿色创新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湿地公园:筑起西北绿色屏障
“海淀”,顾名思义,曾经是一片浅湖水淀。如今,借着这山水湖泊,海淀区已然成为首都西北部的生态屏障。据了解,海淀区水域面积辽阔,有24条河流、10个湖泊。位于上庄镇的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北京唯一的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
“湿地是一种生态类型,由于城市绿地面积受到城市规模化发展不同比例的影响,湿地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非常好的空间。公园内采取各种措施封育保护,比如建立湿地处理模型,增加鸟岛、生态廊道,给动物提供更加适宜生存繁衍的栖息场所。从监测数据来看,动物植物数量每年都在成比例地增加。”北京市海淀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刘颖杰介绍。
据介绍,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主要分为两期建设,一期前身为“翠湖种业公司”管理的水塘,2003年启动一期建设,2006年继续二期建设,面积共157公顷,成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场所。截至目前,翠湖湿地公园共记录到高等植物455种,分属于98科325属。
在公园内幽静处,还隐藏着一个鸟类救助站,白枕鹤、鸿雁、蓝孔雀、东非冕鹤等鸟类在这里休养生息,它们多是受伤后由市民提供线索救助而来。
刘颖杰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从2020年一月份开始就组织成立鸟类救助站,2020年全年救助110余起,救助野生动物120多只,2021年截至9月救助了200多起。目前救助的种类主要是野生鸟类、哺乳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
城市大脑:自动监测精细治理
优越的自然禀赋凸显了海淀的“天生丽质”,不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种种污染,也成为环境治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海淀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洪雨介绍,海淀注重发挥科技创新优势,运用科技手段加强大气环境治理,依托“城市大脑”建设不断强化大数据智能化管理,运用卫星遥感技术手段、移动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逐步提升生态环境精细化治理水平。
通过城市大脑智慧能源平台,北京商报记者看到系统监测到施工工地总数有230个,同时可以看到不同区域的工地用电情况、异常工地数量。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有些工地容易夜间施工,还可以针对24小时不同时段进行用电统计,一些重污染日、重大活动日,一旦有违规施工、偷偷开工,都可以第一时间通过电子数据异常报警精准执法”。
海淀城市大脑工作专班副主任巩振文介绍,目前针对气体的传感器布设约有300余处,对水质的传感器布设约有200余处,排污口的传感器也正在建设过程中,对移动污染源的排放监测大概有1万多个点位,基本覆盖了这几个方面。
据介绍,2020年底,海淀区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55%,空气质量连续六年保持城区最优。今年1-8月,海淀区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10.3%。
智造工场:高精尖产业创新发展
环境质量的改善同样离不开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时期,海淀区深入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实现了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重大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了以大信息产业为支柱、大健康产业为突破、科技服务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高精尖”产业体系,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如今,科技和创新已成为海淀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位于海淀区西三旗建材城中路的金隅智造工场正为科技创新产业提供发展空间。
这里原为北京金隅天坛家具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基地,2016年,海淀区政府与金隅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改造升级为金隅智造工场,打造生态级智能制造企业集群。中关村科学城产业促进二处处长何建吾表示,“这里要改造成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的聚集区,海淀区企业对空间的需求特别旺盛,这个地方已经成为智能制造的一张名片了”。
如今的金隅智造工场是可提供近万科技人才施展才华的空间,初步构建起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煜鼎增材制造研究院)、两个科技成果孵化与转化平台(中科海淀创新综合体即中科智汇工场、小米硬件生态企业加速器)、三家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行业领军企业(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国能日新、百度阿波罗)、六家智能制造行业“独角兽”的高精尖产业结构,2020年产值超过20亿元,2021年预计产值可达50亿元,园区智能制造产业集聚效应已经显现。